每天一个成语故事 一国三公

100次浏览  2025-01-01 09:24:37

一国三公

基本词义

一国三公是一个汉语成语,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故事

春秋初期,晋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晋献公在外出打仗时抢得美女骊姬,并立她为夫人。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和两位公子重耳、夷吾。她先怂恿献公让申生守曲沃,重耳驻守蒲城,夷吾驻 守屈城,只把奚齐和卓子留在身边。接着,派士蒍去负责建造蒲城和屈城。士蒍筑城时偷工减料,在城墙里填塞柴草。公子重耳贤明,不愿多生枝节,接收了蒲城;公子夷吾不答应,报告了献公。献公生气地训斥了士蒍,士蒍辩解称这是为了顾全不敬不忠的罪名。他退出来后,吟出“狐裘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的诗句,意指国家政令不统一,不知该听从谁。后来,骊姬陷害申生,申生自杀,重耳和夷吾也逃往国外。这就是“一国三公”的由来,比喻事权不统一,政令出于多头。

例句

在一个企业中,如果决策权分散,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一国三公”的现象,那么企业的整体决策效率和执行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政出多门:指政令出自多个部门或领导,导致政策混乱、不统一。

各自为政:指各部门或各地方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行事,不考虑整体利益。

反义词:

政令如一:指政令统一、明确,所有部门和员工都遵循相同的政策和指示。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