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不三不四”,“三”和“四”是何意?《周易》早已给出答案

    你小的时候,有没有听到大家经常骂别人“不三不四”?那些被骂的人,通常在日常生活里属于行事“不正经”的类型,他们或者爱胡说八道,或者喜欢反穿衣服、倒穿鞋,或者干脆就是社会上那些不务正业的小混混、小流氓。由于以上缘故,每一次听到有长辈骂某人“不三不四”,我马上会联想到,这个人的行为一定是离经叛道的。所以

    2024-12-22 08:26:34

  • 说说“三”为首字的成语大世界

    导语。“三”为首字的成语,在以数字为首字的成语群里特立独行,有它独特的风采!这些成语的含金量,在于“一而再,再而三”的权重!这些成语,按成语第二字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如下SB→三步两脚******SC→三长两短→三从四德→三差两错→三茶六饭→三茶六礼→三寸金莲******SD→三叠阳关(典故)*****

    2024-12-22 08:12:11

  • 80组成语近义成语辨析,助你快速突破

    1【跋山涉水•风尘仆仆•风餐露宿】都有“旅途辛苦”的意思。“跋山涉水”重在强调远行艰辛;“风尘仆仆”重在强调长途奔波劳累;“风餐露宿”重在强调野外食宿艰难。2【趁火打劫•浑水摸鱼•顺手牵羊】都有“乘机拿走东西”的意思。“趁火打劫”强调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浑水摸鱼”强调趁混乱的时机捞取利

    2024-12-21 10:41:12

  • 三个字的成语,竟有这么多,还带解释

    1 安乐窝- 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2 百世师- 品德学问可以做为百代的表率。 3 不成器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 4 抱不平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 5 闭门羹- 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

    2024-12-21 10:27:26

  • 苏轼写的6篇哲理小寓言故事,短小精湛、寓意深刻又趣味十足

    我们都知道,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登峰造极。他的诗题材广阔,风格独具,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又自成一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但鲜有人知道,苏轼其实也是一个写寓言的大师, 他的寓言作品诙谐超然,思想独具,继承了唐代寓言的针砭时弊的社会作用,

    2024-12-21 10:11:45

  • 成语故事 倚马七纸(第1216集)

    倚马七纸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读duō,意思是1.拾取;摘取:~拾。~弄。2.用双手拿(椅子,凳子),用手端。)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倚马七纸,比喻一

    2024-12-21 09:56:28

  •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成语“守株待兔”来自一个寓言故事。1. 宋国有个农民每天在田里干活,有一天他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桩上死了。2. 这个农民把兔子拿回家兴奋地对老婆说:“以后不用种地了,躺在树桩边就能捡兔子”。3. 于是从此以后这个农民每天都来到树桩旁幻想着兔子自己撞过来。4. 有一天太阳快落山时他还在树桩旁坐着,这时忽

    2024-12-21 09:41:34

  • 成语故事之旅 | 打草惊蛇

    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前方到站:打草惊蛇。典故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南唐近事》南唐时期,有个人叫王鲁,在当涂县做县令。此人一向贪得无厌,见钱眼开,一到当涂县就开始巧立名目,

    2024-12-21 09:27:10

  • 守株待兔成语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从前,有一个农夫他家的田地边上有一根树桩。有一天,他正在田里劳动的时候,突然有一只受到惊吓的兔子飞奔过来,慌不择路,一头撞在树桩上。兔子撞断了脖子,蹬了几下腿就死了。农夫很高兴,捡起兔子带回家美餐了一顿。他边吃边想:我的运气可真好,明天我还要去地里守着,也许还有兔子跑来撞死。第二天,他又到

    2024-12-21 09:11:30

  • 成语小故事,安全大道理

    按图索骥出处:《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成语故事: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叫“伯乐”。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里,画上了各种马的图。伯乐的儿子很笨,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

    2024-12-21 08:56: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