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历代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妙趣横生,却又富含哲理、耐人寻味

100次浏览  2024-11-14 09:26:24

前言: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很大一部分乃是自古代传承沿袭而来,其既象征着一则故事典故,亦是一种现成之语,众多还具有比喻引申之含义而被广泛征引。

本篇精心收录10个古往今来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个个诙谐幽默,寓意深刻,在那些荒诞不经的故事背后,一定有能触动你的精妙哲思。


正文

【第一则】

尔虞我诈

【成语释义】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尔:你;诈、虞:欺骗。

【典故出处】《左传 · 宣公十五年》

【成语故事】公元前 594 年,楚庄王委任子反为大将,亲率大军将宋国的京城雎阳团团围困。

宋文公一方面命大将华元带兵坚守城池,另一方面又遣人前往晋国搬救兵。

晋景公既不想派兵援助,也不愿意宋国归附楚国。

于是派遣大臣解扬前往宋国送信,给予他们口头上的支持,激励其坚决作战,不要向楚国投降,自己整顿好兵马就会前往援救。

华元得到解扬的鼓励后,总算安下心来,决意全力守城。

然而,足足等候了九个多月,仍未瞧见晋军的踪迹。

这时,又见楚军在沿城修房造屋,耕田种菜,大有持久坚持作战的样子。

见此情形,华元无奈之下只好深夜潜入楚营,摸进楚军主将子反的帐篷,把睡得正香的子反弄起来说:

“我们的粮草已经吃光了,现在都在拿小孩当饭吃,拿人骨头当柴烧火。

但是我们宁可战死,也不接受城下之盟,如果你们后撤三十里,那一切都可以谈判解决。”

子反被华元挟持住,也只好讲了实话:

“不瞒您说,我们盖房子、耕地也是假的。我们这儿也只剩下几天的粮食了。

那么,明天我就去禀告大王退兵好啦!”

第二天,楚军果然后撤了三十里,并和宋国签订了一张和约,和约上还写上了: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意思是说:我们楚国不欺骗你们宋国!你们宋国也不要欺骗我们楚国。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提炼出“尔虞我诈”这个成语。

【点评】信任是沟通的桥梁,所有成功的合作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互相欺骗只会让双方都是充满戒心,产生隔阂。


【第二则】

鸡鸣狗盗

【成语释义】比喻低贱卑下的技能或行为。

【典故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故事】公元前299年,秦昭王仰慕齐国孟尝君的才学,就请他来秦国做了相国。

这时,秦国的大臣就劝谏秦王说:

“孟尝君虽然很有才能,但他终归是齐国人,现今委以重任,日后恐怕会对秦国产生不利影响。”

秦昭王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就不再让孟尝君任相国,而且把他拘禁起来,想找个借口就把他杀掉。

孟尝君四处托人求情,找到了秦昭王的宠姬。那个宠姬答应了,不过要求孟尝君送她一件珍贵的狐白裘作为酬谢。

狐白裘只有一件,孟尝君入秦后,就献给秦昭王了,哪有办法去弄第二件呢?

这时候孟尝君手下有一个地位低下但是会学狗叫的门客,在夜里装成一条狗,混进了秦王的宫里把那件狐白裘给偷出来了。

孟尝君把狐白裘拿去送给昭王的那个宠姬,让她向昭王求情,秦昭王这才把孟尝君给放了。

孟尝君恢复自由以后,趁秦王不备立即驾着车子便跑出了咸阳,半夜时分,就赶到了当时秦国的东大门函谷关。

孟尝君知道秦王一定会派人来追,但按照函谷关的规定:

只有鸡鸣以后,才准开城门放行。

正在孟尝君发愁的时候,他手下的另一个地位低下的门客,能学鸡叫,就“喔,喔,喔”撮嘴连叫几声,引得城关外的雄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士兵听见鸡鸣,以为天色将明,遂开门放人。

孟尝君逃回到齐国后,回想起当初他把这两个做狗盗、学鸡鸣的人当宾客招待,别的宾客还觉得辱没了自己,而觉得不光彩,可这次得以脱险,却全靠了这两个人的解救。

【点评】:成语故事《鸡鸣狗盗》饶有趣味,且引人深思。以善于蓄养门客而闻名遐迩的孟尝君,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凭借鸡鸣狗盗之徒的助力,成功化险为夷。阐明领导团队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用人以长,技能不分高低贵贱,切不可对人抱有浅薄的偏见。


【第三则】

此地无银三百两

【成语释义】比喻自作聪明,本想掩盖事实,反而暴露了真相。

【成语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名叫张三,他经商多年终于积攒了三百两银子,欣喜之余却苦恼没有好地方藏银子,整日担心银子会被人偷走。

他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想出了一个最巧妙的办法。趁着黑夜,他在屋后墙脚边挖了一个坑,悄悄地把银子埋到坑里。

然后再拿来一张纸,贴在埋银子那个地方的墙脚边,上面写着:

“此地无银三百两”

张三又四处张望了一下,确保没人看见,就沾沾自喜的走了。

没过过久,他的隔壁邻居王二看见了纸条,就把银子挖出来,偷走了。

没想到王二和张三一样,也是自作聪明的人,他偷了银子,怕张三知道,也在墙脚边贴张纸条,上写着:

“隔壁王二不曾偷”

【点评】一个人聪明本为好事,然而,倘若自作聪明则沦为愚蠢之举。张三与王二皆为自作聪明之人,最终他们沦为了众人的笑谈。


第四则

朝三暮四

【成语释义】指玩弄手法欺骗人,现多用来比喻反复无常。

【典故出处】《庄子·齐物论》

【成语故事】春秋战国初年,宋国有一个叫狙公的人,很喜爱猴子,家里养了一大群。

由于他经常接触这群猴子,日子长了,他能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他的话。

后来,家里渐渐地穷了,他只得把喂猴子的口粮也减一减,但又怕猴子不听话。

于是,他就对猴子说:

“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

(今后让你们早上吃三个橡子,晚上四个,够了吗?)

猴子们听了,认为太少,都很生气,一个个都跳起来龇牙咧嘴的抗议。

狙公见此情景,沉思了一会儿,

又马上改口说:

“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

猴子们一听早上可以吃到四颗橡子,就以为增加了口粮,都趴在地上表示满意了。

【点评】:“朝三暮四”这则成语典故启示人们,需擅于透过表象洞悉本质。毕竟,无论形式何等繁多,本质仅有其一。看待问题切不可仅滞留于表面,亦或被表面现象所蛊惑,应当洞察其本质所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啼笑皆非,但是现实中只看重短期利益的人还在少数吗?


第五则

自相矛盾

【成语释义】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

【典故出处】《韩非子·难势》

【成语故事】战国时候,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有一天,他拿着矛和盾在街上叫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

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过了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向人吹嘘说:

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旁边的人见他只顾自我吹嘘,说话前后抵触,不禁发出阵阵哄笑。

这时,有人忍不住便问他说:

“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

这个卖兵器的人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来,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点评】:这个故事以幽默的笔触批判了那些只会夸夸其谈而罔顾实际情形之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皆应实事求是,凡事皆需深思熟虑而后行动。说话与做事均要保持前后的一致性,以免最终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困窘之境。


【第六则】

河东狮吼

【成语释义】形容性情妒悍的妻子向丈夫发怒,借以讥讽惧内的人。

【典故出处】宋代洪迈《容斋三笔》

【成语故事】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虽然命运多舛,一生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他却是个超级乐天派,总是乐观如常,谈笑风生。

他有位名叫陈慥的人,此人常爱谈论佛学,并自称居士,苏轼常到他家去说笑话,讲故事。

陈十分好客,朋友一来,就必定热情招待,往往说古论今至深夜,也不肯分手。

他们饮酒之时,总是喜欢请来一些年轻的歌女或者舞女,在一旁歌舞助兴。可是陈的柳氏夫人,性格暴躁,对他们这种行为很不满意。

每当陈慥宴请朋友的时候,如有歌女在座,她便用力拍打窗子,大声吼叫,闹得大家只好散去。

苏轼为此曾赋诗戏赠陈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你这位龙丘居士太可怜了,绘声绘色地讲起佛经来就没完没了,

又说空又说有,连觉也不睡了。

一听到隔壁的护法狮子吼声,

吓得您连拄杖都不要了,内心空空荡荡的。)

后来人们根据苏轼这首玩笑诗,便引申楚了“河东狮吼”这个成语。


【第七则】

一叶障目

【成语释义】比喻为细小的事物或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和整体。

【典故出处】《鹮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成语故事】古时,楚地有一个贫苦的读书人,有一天,读《淮南子》这本书,书上说: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

他看着自己的穷酸样,心想,人要是得到那片神奇的树叶,不就可以用来隐身了吗?

楚生立即跑到树林里去东寻西找,终于发现有一只大螳螂躲在一片树叶背后,举起双臂朝蝉扑去。

他也顾不得看螳螂是否捕到了蝉,急忙爬上树去摘那片叶子。

可这时树叶一起纷纷落下,楚生分辨不出来,便将树叶一起拿回家,逐个用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边遮和问妻子:

“你还能看见我吗?”

起初,妻子如实回答:

“看得见!”

然而楚生接连数日,老是这般一片又一片地遮住眼睛,一回又一回地询问。

妻子厌烦了,便改口说:

“看不见!”

这一下,可把楚生乐坏了,撒腿便朝市集奔去。他一只手举着树叶遮住眼睛,另一只手就去窃取人家的物品。这么猖獗的行为,后果可想而知,当场就被人擒获,扭送至县衙。

县官审讯他之际,他如实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县官听罢,笑的前仰后跌,深知这人是个书呆子,不和他计较,训斥一番后便将其释放了。

【点评】楚国的书生竟天真地觉得仅一片叶子便能使其隐身,然而他却未明晰叶子仅是遮住了他自身的双目。盲目地笃信他人,做事全然不经大脑思考,此乃愚蠢之举。


【第八则】

黔驴技穷

【成语释义】比喻技能拙劣,本领有限,无法摆脱困难处境。

【典故出处】唐代柳宗元《三戒·之驴》

【成语故事】据说,古时候黔地没有驴子,那里的人根本不知道驴子是什么样子。

有一年,有个商人用船从别的地方运去了一只。但是到那里后谁也不知道这驴子有啥用处,只好把它放在山下,听任他在那吃草。

有一天,从山上下来一只老虎。这只老虎从来没有见过驴子,突然看见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不禁大吃一惊,以为是什么神灵下凡了。

老虎慌忙躲进树丛,偷偷地察看驴子的动静。这驴子发现了老虎,突然吼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掉头就逃得远远的,生怕自己被这驴子吃掉。

但是时间一久,老虎发现这种驴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便前去挑衅,驴子非常生气,便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轻轻一闪就躲开了,这一下子,老虎心中不禁一阵高兴:

原来驴子就只这么点本领啊!

于是便张开大口,暴跳起来,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尽它的肉,才大摇大摆地走了。

【点评】:倘若毫无真才实学,切不可虚张声势、耀武扬威。生活诚然美好,诚然和善,然而有时却极为残酷,亦毫不留情。


【第九则】

失斧疑邻

【成语释义】比喻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只凭主观臆断、胡乱猜疑,甚至由此加罪于人。

【典故出处】《列子·说符》。

【成语故事】有人丢了一把斧头,到处找也找不到。于是他想:

一定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他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具备小偷的特征。

他就断定:

“准是他偷的!我早就料到他不怀好心!”

第二天,他在山谷里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把斧子,才想起是自己把斧子忘在山里了。

回家后,他再观察邻家小儿时,发现他的举止神态,一点都没有偷偷摸摸之嫌了。他说:

“小小的斧子哪家没有?谁愿意来偷!

我早就想过,他绝不会干那样的事!”

【点评】: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第十则】

与虎谋皮

【成语释义】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绝不能成功。现多用来形容跟恶人商量,要其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谋:商量。

【典故出处】《太平御览》

【成语故事】古时候,东周东周有一个人,整日异想天开,不思劳作。

有一次,他想要弄点新鲜的羊肉做祭品,就跑到山里和一只绵阳商量,要借它身上的肉敬鬼神。

没等他说完,绵阳就吓得转身跑进密林深处,不再出来了。

后来他又想做个狐狸袍子,就又跑到山里,找到了一直狐狸,语重心长的和他商量,说自己吃不饱穿不暖,让狐狸剥下皮给他。

话刚一出口,那狐狸就被吓得魂飞魄散,掉头就逃跑得无影无踪。

这人仰天长叹一声,只好又无可奈何地扫兴而归了。

根据这个寓言故事,人们把“而与狐谋皮”演化成“与虎谋皮”这个成语,

【点评】:有远大理想是好的,但要根植在现实中,不要过分幻想。


结语:

艺术源自生活,却又能够启迪深思,引领人们迈向更美好的生活。期望诸君能够从这些成语典故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收获。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