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之退避三舍

100次浏览  2025-02-07 05:18:14

“退避三舍”是一个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这个典故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楚国期间,受到楚成王的礼遇。当楚成王问及他将来如何报答时,重耳回答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意即如果将来晋楚交战,晋军会主动退让九十里。后来,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晋文公果然遵守诺言,命令军队退避三舍,即九十里。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畏惧,于是追击。然而,晋军利用此机会,巧妙地布置了阵型,最终大败楚军。


这个典故中,“三舍”指的是九十里,是古代行军的计量单位。退避三舍的行为不仅展现了晋文公的智慧和策略,也体现了他对承诺的信守和尊重。这个典故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为了避免冲突或表示礼让,主动退让或回避。


在现代社会,这个典故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临冲突和争端时,适当的退让和回避往往比强硬对抗更为明智。通过退避三舍,我们可以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事态升级,同时也可以展现出我们的风度和智慧。此外,这个典故也强调了信守承诺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信守自己的承诺,以维护信任和声誉。


希望这个解释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退避三舍”这个历史典故的含义和背景。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文献。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