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入非非(成语故事)
“非非”出自《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修证议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代般刺蜜帝译。其中说:“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实尽性,知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按佛家说法,“非想非非想处”是“四无色天”中“四无之处”的一处。“四无之处”分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四个处所。“非想非非想处”的状况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上无下,是思维所不能了解达到的境界。《楞严经》说的这种境界,实际就是认识还没有达到的宇宙空间。
据唐•道世《法苑珠林》对“非非”的解释是说:释迦摩尼在檀特山学习“非非之术”时,于二月十八日成佛,著有《金刚经》,在成书过程中,他“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这种状况称作“非非”。
“非非”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否定被否定的事物。《荀子•修身》说:“是是非非谓之智”。意思是:能是其“是”,非其“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这就是高明的智慧。但通常说“非非”是指幻境。“想入非非”指幻想不存在的虚无缥缈的幻境,比喻脱离实际可能。
明代四川提学副使江盈科,在其《雪涛小说》中讲过一个想入非非的故事。说有个城里人,生活很贫困。忽然一天拣了一个鸡蛋,便对妻子说:“这回我们有家产了。一个鸡蛋孵出一支母鸡,一月生蛋十五,孵出十五只鸡。两年可得三百只鸡,卖十两银子,买五头牛。三年生一百五十头牛,卖三百两银子,以此放债,三年可得五百两。用三分之二买地建房,三分之一娶妾买童仆。”
妻子听了生气地把拣来的那个鸡蛋给砸碎了。丈夫见妻子毁了家产,便告到官府,说妻子败坏了他的家业。县官弄清了事情的经过后,判决烹死他的妻子。
妻子说:“一个鸡蛋这点事怎么就能烹死我?”县官说:“既然只有一个鸡蛋,为什么怕丈夫娶妾?”妻子说:“那是没成的事。”县官说:“既然没成为什么要砸碎鸡蛋?”妻子说:“那是个祸根,非早除去不可!”这个故事说明,想入非非是个祸根,而那个丈夫自己想入非非,反而却苛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