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成语:分庭抗礼
【成语名字】分庭抗礼
【成语拼音】fēn tíng kàng lǐ
【成语释义】抗,原作“伉”,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别站在庭院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不相上下,或比喻互相对立。
【成语出处】
《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通“抗”)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分庭抗礼”由句中的“分庭伉礼”演变而来。
【成语用法】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中性。仅用于双方。常与“跟”“同”等介词配合使用。
【近义词】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反义词】望洋兴叹、和衷共济、甘拜下风
【成语寓意】
无声而哀,无怒而威,无笑而蔼,在其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这种真是非常可贵的。孔子一生宣扬仁爱教化,周游列国,但没有得到重用。故事中的老渔夫在点化孔子,不要为此而耿耿于怀。孔子也明白了老渔夫的话,伫立河边,远望着老渔夫远去。
【活学活用】
⒈“但吴孟明认为曹化淳毕竟是皇上的家奴,所以对曹化淳处处表示尊敬,不敢分庭抗礼。”
——姚雪垠《李自成》
⒉“就像辛楣罢,自己要仰攀他,不比从前那样分庭抗礼了。”——钱钟书《围城》
⒊“文龙也不谦让,居然分庭抗礼,与崇焕对坐谈天。”——蔡东藩《明史演义》
⒋“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⒌“至如长康(顾恺之)之美,擅高往册……分庭抗礼,未见其人。”——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序》
【成语辨析】
分庭抗礼—平起平坐
两者都含有“地位平等”的意思。区别在于:“平起平坐”往往还含有“权力相等”之意(如,“慈禧故意使董福祥与荣禄平起平坐”),“分庭抗礼”没有。“分庭抗礼”仅用于双方;“平起平坐”多用于双方,有时还可用于多方,如“他希望跟杨大剥皮、吕二细鬼三足鼎立,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可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争夺权力,“平起平坐”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