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中华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即公元前684年,齐国国君齐桓公率领大军攻打鲁国的长勺。鲁国国君鲁庄公一见已兵临城下,气得要死,连忙召集大臣,研究迎战措施。
大臣施伯向庄公提议说:“我有一个好友,名叫曹刿,此人精通兵法,又很有谋略,如果能请他出来带兵,准能扭转这危急局面。”鲁庄公想不出对付齐国的良策,于是立即去请曹刿。
鲁庄公见到曹刿就问他:“你准备怎么打法?”曹刿立刻回答:“全国上下齐心合力,这是取胜的基本保证。至于具体怎么打法,那可要亲临战场,见机行事,随机应变。”于是鲁庄公和曹刿岁同坐战车,统率军队在长勺迎击齐军。
双方刚刚摆好阵势,就听到齐国一方鼓声大震,鲁庄公立刻想下令击鼓,曹刿忙拦住他说:“等等,等等,现在不是交战的时候。”曹刿下令不许嚷,不许动,守住阵脚。
过了一会儿,齐兵又打鼓冲锋,可鲁兵还是纹丝不动。
齐兵白白冲了两次锋,可没有对手,感到很泄气。
等到齐国击了三次鼓的时候,曹刿才下令击鼓。鼓声震天,吼声如雷,鲁军“哗”地冲了出来,像潮水一样猛冲,其势不可挡,打得齐军措手不及,丢盔解甲。
鲁国打了个大胜仗。鲁庄公很高兴,设宴慰劳曹刿,宴席上,庄公问曹刿:“头两回他们打鼓,你为什么不让我下令去击鼓?”曹刿回答说:“打仗的时候,全凭一股冲劲。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士兵会勇气十足,斗志昂扬。第二次击鼓,劲就差了。第三次击鼓,就更没多大精神了。所以趁对方没有精神,勇气衰竭的时候,我们却是勇气最旺盛的时候,击鼓冲锋,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会不赢呢!”鲁庄公听了连连点头。
这句成语比喻趁劲头足一下子把事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