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之百尺竿头
百尺竿头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唐·吴融《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宋·朱熹《答巩仲至书》: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杆尺头,更进一步之势也。
【释义】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大的成就;佛教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成语用法】作谓语、状语:比喻即使取得好成绩还要努力,含褒义。也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历史典故】
宋朝时,长沙出了一位叫景岑的高僧,号招贤大师。他精研佛法,能对佛法做深入浅出的解释,并且经常到各处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去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虽然很多,但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回答他。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拿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大师指着偈帖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是真正的高峰。

【成长心语】
鲁迅说过:“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人最强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唯有超越自己,才能达到真正的进步与成功。“不满足”是一种盼望,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只有永“不满足”,人类才能从低级走向高级,才能从原始社会山洞草棚为居,树叶兽皮为衣的艰难困苦中摆脱出来,才能从过去的石制工具发展到今天的电子技术,太空航空。保持不满足,即使已经达到了“百尺竿头”,仍需要“更进一步”。
【解析】
俗话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即使道行、造诣已深,仍然需要修炼提高。如果道行的修养到了百尺竿头那样的境地不再前进,那么,虽然了得,却还不是纯真;即使修到百尺竿头的顶端,仍然不能松劲,绝对不能自满,也绝对不能中辍,继续用心去做,仔细去做,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学习的时候,也不能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满足,从而故步自封,要知道知识的海洋是没有穷尽的,唯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更接近真理的彼岸。
【成语辨析】
百尺竿头—再接再厉
“百尺竿头”与“再接再厉”都有不满足当下的成就而不断努力的意思。区别在于“百尺竿头”指的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取得普通人眼中已经不错的成就时,还感觉远远不够,接着努力。而“再接再厉”指始终保持斗志的一种态度,也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形容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再接再厉”多用作赛场上的鼓励用语,适用于大多数人,但是,“百尺竿头”则仅仅适用于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少数人,或者适用于在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希望争取更大更优异成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