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出自李白的成语,知道一半以上的,都是大神。

100次浏览  2025-02-12 04:06:38

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语言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在日常交流或文学创作时恰当的运用成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成语:指汉语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然而唐诗并不是贵族的专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诸多作品引申出如今脍炙人口的成语,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下的天才诗人,其人狂傲不羁,其诗飘逸卓群,文学成就达到唐代巅峰。

不仅是他的诗歌,就连他自己本身,也常常成为了他人引用的典故。与李白相关的成语,更是多不胜数。本文精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0个成语及成语故事,与诸君分享。

1

铁杵磨针

【释义】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铁杵:铁棒。

【出处】 南宋祝穆所著《方舆胜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成语故事】

铁杵磨针是李白最广为流传的成语之一。

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怎么用功,上学的时候经常偷偷出去玩。

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

李白非常不解,问她是在做什么,老大娘说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李白因此深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最终成为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后人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即指此事。

2

妙笔生花

【释义】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生花:开出花朵

【出处】唐代冯贽所著《云仙杂记》中云:“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故事】

相传,李白年少时,已具才名。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到很晚,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

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中自己依旧在挥毫泼墨,行文途中,笔头上突然开出了娇艳欲滴的花朵。李白见状,愈发兴起。笔走龙蛇,一泻千里,顿时所有的文章都化作漫天花雨,飘洒在李白的身边。原来,所有的鲜花都是纸上的字变的。

关于梦笔生花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李白年少时游历黄山,于北海山峰上的禅院中饮酒后在山中酣睡。然后做了一个梦,梦中李白将笔抛出,插在土中。醒来后发现面前多了一座山峰,山顶还有一棵奇松,屹立在花海中。

无论哪种说法,皆出自于野史,距今已不可考。但是故事的结尾大致相同,自从做完这个梦后,李白更加如有神助,创作出许多超然卓群的佳作,终闻名天下。

李白生于公元701 年,杜甫生于公元 712 年,这两位唐朝著名诗人,被人称之为“诗仙”和“诗圣”,合称“李杜”。尽管两位诗人一生都是颠沛流离,见面不多,但是丝毫不影响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杜甫作为李白的超级小迷弟,更是为李白作诗多达15首左右,其中也衍生出了三个广为流传的成语:飞扬跋扈、落月屋梁、生离死别。

3

飞扬跋扈

【释义】原义是鸷鸟飞扬,大鱼跋扈;原指意气举动洒脱,不受常规约束,后多形容态度蛮横放肆,放纵霸道不遵循法度。

【出处】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亦有《北史·齐高祖纪》“景(侯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成语故事】

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李白因受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和贺知章推荐入朝为官,做了翰林供奉。可是,李白在长安待了不到三年,由于杨贵妃等玄宗身边的一些人说李白的坏话,自己深感到在朝中待不下去了,便辞官回乡,又开始了他在各地的漫游生活。

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李白离开长安到洛阳。这时候,杜甫也在洛阳,于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终于见面了。当时杜甫三十三岁,李白比他大十一岁,二人结为好友,一起游历,饮酒赋诗,他们先后到过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齐(今山东济南 )。

这年秋天,杜甫写了一首七绝诗《赠李白》,记叙了他们二人四处漂泊怀才不遇,无可奈何地只得终日痛饮狂歌的心情。全诗共四句: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诗的大意是:深秋已至,你我两相顾盼,还是像随风滚动的蓬草一样继续在外流浪。李白啊,你的长生丹药也没有炼成,真有些对不起炼丹的祖师爷葛洪了。我们只是痛快的饮酒狂歌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后来,人们把“飞扬跋扈为谁雄”简化为“飞扬跋扈”这个成语。

4

落月屋梁

【释义】用以表示对朋友的怀念。

【出处】杜甫《梦李白 其一》:“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成语故事】

李白和杜甫在山东分别后,杜甫时常想念李白。乾元元年 (公元 758 年),李白参加永王李璘(玄宗第十六子) 的叛乱,系浔阳狱,流放夜郎,第二年遇赦而归。此诗作于乾元二年 (公元 759 年) 杜甫流寓秦州时。此时杜甫尚不知李白已经赦还,又有谣传李白在途中落水而死,于是就更加记挂着这位老友的安危。时间一长,惦念成梦,故作两首《梦李白》。“落月屋梁”,便出自其一。

其诗一共16句,在写李白入梦时写道: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诗的大意为:

老朋友突然进入我梦里,知道我时常把你回忆。梦里的你恐不是鬼魂吧?路途遥远生死难测。灵魂飘来是从西南的青枫林,灵魂归返是由关山的黑地。如今你获罪被流放,哪还有羽翼飞回北国之地? 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水深浪阔你要多加小心,不要再失足落入蛟龙嘴里。

后来,“落月屋梁”被引申为成语。

5

生离死别

【释义】比喻难以再见和永久的离别。死别;永别,到死也不能再相见。

【出处】杜甫《梦李白 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书接上文,《梦李白 其一》共十六句,开头两句是:“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意思是说:人遇到死别,总得放声大哭一场,也就只好无可奈何的算了;然而生别则总是放心不下,少不得要常常思念。此两句诗文写尽李白流放他乡生死未卜对杜甫心中造成的苦痛,也体现除了双方之间真挚的友情。

后来,人们就把这两句悲凉的诗简化为“生离死别”这个成语。

6

桃花潭水

【释义】比喻友谊情深

【出处】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成语故事】

唐朝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冰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高兴前往,对眼前的场景却大失所望。因为既没有十里桃花,也没有万家酒店。

汪伦好酒好菜盛情款待,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本就是放荡不羁的乐天派,自不会放在心上,听后大笑不止,便欣然在汪伦家做客数日。

分别时,汪伦又以脚为节拍,边走边唱,为李白送行。

李白很受感动,特地写下了这首富有民歌色彩的小诗《赠汪伦》,表达了他与汪伦的深厚情谊。全诗四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泾县(今安徽泾县)桃花潭的农民;踏歌:民间一种歌唱形式以脚步踏地为节拍;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诗的大意是:李白乘船将要离去,岸上忽然传来了送行的歌声。纵然那桃花潭水有千尺之深,也没有汪伦送我的情意深啊!

这首诗清新活泼,极富感染力。全诗二十八个字,没有用一个典故没有任何夸张,语言平易浅近,连一个费解的字都找不到,但却以浓郁的感情打动着读者。让人一读就懂,读之心醉,情真意挚,令人难忘。后来,人们便由此引出“桃花潭水”这个成语。

汪伦也因而名留千古,妇孺皆知。

7、8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释义】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地在一起玩耍,没有猜疑,也形容男女从小感情好,纯真的感情。竹马:当马骑的竹竿,床:古代用的坐具,不是现在睡觉用的床。

【出处】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成语故事】

古时候,在长干里有两户人家,一直在同一条街道上做邻居。

两户人家的小孩,也都从小认识,经常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小男孩骑着竹子,开心的绕着小女孩绕圈,边跑边问:“你看我的马是不是又快又威风。”小女孩坐在板凳上,边吃着梅子边哈哈的笑道:“快,真快,又快又威风!”

两个小孩子闹了一会后,又跑到街边的栏杆,玩起了抛掷梅子的游戏。不知不觉已至黄昏,在父母的催促中,纷纷不舍的跑回家吃饭。

此诗为李白初游金陵时所作,时间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秋末之后不久,约在开元十四年(726)。长干,是地名,在今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秦淮河南。

诗的大意为: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后人自此引申出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诗中又云: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可见故事中的小女孩与心爱的小男孩一起长大, 最终成为他的新娘。

9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释义】比喻地势险境,易于防守。

【出处】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成语故事】

唐玄宗天宝元年至三年(公元 742~744 年)李白在长安期间,正是唐玄宗由励精图治的有作为时期,转向只顾享乐、不理朝政的衰败时期。当时,政朝腐败、奸臣当道,各种社会矛盾异常的尖锐。李白由于亲身经历了这一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并以特有的敏感,预感到潜伏着变乱的危机。于是,一次他借送一位朋友入蜀,而写了《蜀道难》这首诗,将这种忧患和预示寄寓其中。《蜀道难》原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的旧题。李白承用古调,借此创作新声,写出了蜀道的艰险与奇伟。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段诗的大意是:剑门关雄壮险峻,只要有一人把守住关口,就算上万人也无法破关闯入。守关人若不是亲信,他们要是据险叛乱,那就会变为残害人民的豺狼、猛虎和长蛇。这些吃人的家伙,磨牙吮血,遭殃的却是广大百姓,被杀死的人就会多如乱麻。

后来,人们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引申为成语。

10

千金买赋

【释义】比喻文章价值极高。赋: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文章。
【出处】李白《白头吟》:“闻道阿娇失恩宠,千金买赋要君王。”

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名。《汉武故事》:“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 阿娇 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是谓金屋藏娇的由来。

【成语故事】

《昭明文选》中记载: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另住在长门宫,愁闷悲思后来,她听说蜀郡成都的司马相如,词赋写得好举世闻名,于是便托人赠送黄金百斤,作为给司马相如的酒钱,请相如写一篇能替她排遣忧愁的辞赋。司马相如便写了一篇《长门赋》赠送给陈皇后,用来使皇上醒悟。陈皇后把这篇文章转赠给皇上后,重新得到了皇上的宠爱。

有意思的是,后来司马相如因为阿娇写《长门赋》得了千两黄金,但男子喜新厌旧动辄变心,司马相如也不例外。他一度想娶茂陵之女为妾,文君听此消息之后便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白头吟》。

《西京杂记》中有云: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词曰:“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诀绝。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武帝儿时立志金屋藏娇,晚年却要靠千金买赋来破镜重圆。司马相如亦是,修赋以书君王,使其夫妻重归于好,得利后确私欲膨胀,欲宽门室。嘻,真个是,世上男儿皆薄幸。

11

扶摇直上

【释义】比喻急速上升,变化发展很快。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出处】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成语故事】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至九年(721)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辈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安旗《李白年谱》将此诗系于开元十四年(726)。

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他在《上李邕》诗中写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的大意为: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就能将沧海之水全部簸干。世人知我喜好高谈阔论,发表不寻常的见解,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后来,人们便把诗中“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句诗,简化引申为“扶摇直上”这个成语。


12

扬眉吐气

【释义】笑时扬起眉毛,吐出怨气,形容长期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后高兴的神情。

【出处】李白《与韩荆州书》:“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成语故事】

《与韩荆州书》约作于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阳(今属湖北)时,便给韩朝宗写了这封信以自荐,希望能得到一个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信中称赞了韩朝宗的推举贤才,任用能人,并说明自己的优势和才能,希望能得到推荐。

写道:“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这段话的意思是:现在世人皆以您对文章和青年才俊的评价视为绝对的权威,一经您的的认可和赞许,就会成大家公认的优秀之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区区一尺之地接见我,以让我饱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青云直上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呢?

后来,“不使白扬眉吐气”被简化引申出“扬眉吐气”这个成语。

李白在书中极尽恭维之能事,甚至将韩朝宗比作古代贤臣周公,但遗憾的是,文章并未打动韩朝宗,李白自然也未得到他的举荐。

13、14

秉烛夜游、天伦之乐

【释义】秉烛夜游:指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感伤情调;天伦之乐:泛指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

【出处】代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成语故事】

此序文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前后作于安陆,李白与堂兄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虽然文中也流露出了作者有及时行乐、人生如梦幻的感伤情绪,但纵观全篇,还是以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欢乐心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主要基调。文章开头写道: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地是什么呢?不过是万物的旅舍;时光呢?也不过是百世百代的匆匆过客而已。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如梦似幻,快乐的日子还能有多少?古人执持蜡烛在夜间游玩,确实是有道理的。现在,更何况明媚的春光以秀丽的景色来招引我们,大自然又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锦绣河山,我们更应该尽情地游乐! 大家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是多么的开心。

后人从此序文中引申出“秉烛夜游”和“天伦之乐”两句成语。


15

摧眉折腰

【释义】形容趋炎附势,竭力奉承,小心侍候的样子。

【出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成语故事】

唐玄宗天宝四年前后,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一带地方)南游吴越时,为了向友人倾诉自己抑郁的心情,以及追求光明、摆脱困境的愿望而写了这首留别诗。

这首诗突破了一般留别诗有别必怨的老调,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四十多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入梦的缘由,即对吴越名山天姥的憧憬;

第二部分写梦游天姥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梦醒以后的感慨,向友人表明为什么要南下吴越,去天姥山游历。

这些感慨,集中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主要是:对世事的看法,如梦幻,如流水;自己今后的打算,骑白鹿访名山,远离浊世;傲岸坚强,绝不向权贵们屈服。诗的最后五句是: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几句诗的大意是:同诸君分别南游后不知哪一天才能返回,我暂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欲远行时就骑它去访问名山。我怎么能卑躬屈膝地去侍候权贵,而使自己不能开颜欢笑、心情舒畅呢!

后来,人们把“摧眉折腰”引申为成语。


16

乘风破浪

【释义】形容志向远大,勇往直前

【出处】唐代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成语故事】

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因遭谗言陷害,被迫辞去官职离开长安。

就在这时,他怀着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写下了《行路难》三首诗,抨击了当时唐王朝黑暗的政治,抒写了自己在政治上尽管遭受到挫折,但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其中第一首共十二句,起首六句是: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六句诗的大意是:面对着价值千金的美酒,以及玉盘里堆放着的价值万钱的美味佳肴,我停杯放筷,无心食用。我拔出宝剑四下瞭望,心底茫然,真不知如何是好了。人生的道路阻碍重重,这就像欲渡黄河,寒冰塞满了河川;想登太行,大雪又封住了山。

但是,尽管世事艰难,李白也没有放弃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施展才干的信心,体现了李白乐天派精神,在这首诗的最后他写道: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四句诗的大意是:世事艰难啊,确实是艰难啊!歧路如此纷杂错乱,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但我李白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奔流的沧海中一往无前!

后来,人们将诗句引申出成语“乘风破浪”或“长风破浪”。

17

别有天地

【释义】比喻另有一种的境界;也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风景引人胜。

【出处】李白《山中向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成语故事】

皖南地区的黄山,风景俊秀,千百年来,不知博得过多少诗人的讴歌和赞美。唐朝天宝十立年间(公元753年),诗仙李白曾经来到这里遨游,并写下了一些隽永飘逸的诗篇。

位于黄山西南面的碧山,好似一块璀璨晶莹的碧玉镶嵌在黄山的画屏上。

李白来到碧山时, 曾亲自去访问过一位叫胡晖的山民。因为久仰李白的盛名,胡晖见了李白,便把自己养的一对珍贵的白鹇送给了李白。

李白很喜欢鸟禽,得此鸟极为高兴,当即挥笔成诗一首:《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诗相谢。诗中盛赞白鹏鸟玉翎一尘不染,秉性高洁,借以寄托自己的志趣;同时,也赞颂了胡晖与他之间的真挚友情。

李白在碧山停留期间,还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墨岭山上的寻阳台。后来,李白在《山中问答》一诗中,更流露了他在碧山游玩乐而忘归的兴奋心情。全诗共四句: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碧山:在今安徽黟县西北面,据当时《徽州府志》记载,此地有十里桃林,每至春时,红花与绿树交映,秀丽宜人;李白游黄山时,曾在碧山小住。

诗的大意是说:有人不解,问我为什么要在碧山久久地盘桓、停留,我笑而不答,心中却充满了欢乐的情趣,轻松坦然。那桃花飘入溪水远远流去,真是别有天地,美妙不似人间。

如今,碧山人民为了对这位伟大诗人表示纪念,特意将墨岭山上的寻阳台改为“李白钓台”,并在李白当年访问胡晖向村人问路的地方,盖了"问余亭”。郭沫若同志生前来到这里游览时,写下的《黄山之歌》中也曾提道:“又闻唐时李白曾来此,碧山问路访胡晖。”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便把李白的“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句诗,简化成为“别有天地”这个成语。

18

仙风道骨

【释义】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处】李白《大鹏赋序》: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成语故事】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道士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受宠若惊,于是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过后,他觉得此赋不够满意,便记忆旧作,扩充新意,写出了这篇《大鹏赋》。

19

笔走龙蛇


【释义】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亦指行文很快。

【出处】李白《草书歌行》原文:“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一年秋天,秘书监贺知章在府上大宴宾客。当时李白与当世大书法家怀素和尚均在场。

酒过三巡,李白乘兴作诗《草书歌行》,盛赞怀素书法极具张扬,放荡不羁的个性。

怀素受邀当场挥毫泼墨展示书法,贺知章观后赞叹道:“上人书写,左盘右旋,真是笔走龙蛇”。


20

班门弄斧

【释义】嘲讽那些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拙技的人,是不自量。有时也是自谦之词,表示不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事。

【出处】明代梅之涣《题李白墓》:“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成语故事】

李白于安史之乱的末年,漫游到了安徽。在贫病交加中,来到当涂投奔了在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就在这年十一月,便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他在临终时,还以大鹏作自比,写下了一首《临终歌》:

大鹏飞分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分方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长于日出之地;仲尼出涕:指传说中的故事,孔子见鲁人猎获麒麟,为这种圣兽被困而流泪。

诗的大意是:大鹏展翅飞向四面八方,在半天中力气已经耗尽。可它的余风将长存万世,在游览至扶桑之地时,左袖曾挂在这株大树上。唉,孔子早已去世了,后代人即使知道今天大鹏的摧折,还有谁会为之落泪呢?

李白去世后,即安葬在当涂县采石的龙山东麓。后来,又过了五十余年,直到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617 年)正月,才按照李白生前的遗言将李白的棺木迁葬于当涂东南的青山之阳。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名叫梅之涣的进士,慕名去采石凭吊李白墓。他看见有些文理不通、硬要冒充风雅的游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写的题上了自己拙劣的诗句,感到十分可笑,便写了这首《题李白墓》七言诗,来讥讽这类游人。全诗共四句: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诗的大意是:采石矶这个地方有一个坟墓,那里安葬着名垂千古的大诗人李白。多少年来,来来往往的好些自命不凡的人,都到这里来题上首诗,这就像在鲁班门前卖弄大斧一样,太不自量了!

后来,从“鲁班门前弄大斧”这句诗,便引出了“班门弄斧”这个成语。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