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之先声夺人
成语“先声夺人”的典故与春秋时期的宋国有关。当时,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华貙、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在宋国国君宋元公面前经常说两个兄弟的坏话。因此,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华多僚甚至进一步诬陷华貙,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宋元公禁不住华多僚的挑拨,下令驱逐华貙。
华貙了解到这是华多僚的阴谋,原本想杀死他,但又怕父亲伤心,于是决定逃亡。在准备离开时,华貙打算与父亲告别,却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华貙一时冲动,与侍从一起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
宋元公为了应对华貙的反叛,请求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后来,逃亡在外的华登也率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华貙攻打宋国。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利用吴军疲劳和尚未安定之际发动攻击,成功击败了吴军。

这个典故中的“先声夺人”原义是指在与对方较量之前,先张扬自己的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在这个故事中,乌枝鸣利用吴军的疲劳和尚未安定的状态,先发制人,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后来也被广泛用来比喻做事要抢先一步,或者在竞争中先取得优势。它强调了先发制人的重要性,即在面对挑战或竞争时,要迅速采取行动,占据有利地位,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