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
【释义】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历史典故】
汉明帝时,东汉名将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意欲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刚到鄯善国(shàn)时,鄯善国王款待十分周到,后来却忽然改变了态度。班超猜想一定是北匈奴也派来了使臣他们从中作梗,使得鄯善王不知所从的缘故。
班超当即把随从官兵召到一起喝酒,趁大家酒劲正浓,说道:“现今大家和我一起都身在异国,本是想立大功,以求发达。可匈奴使臣来到这里没有几天,鄯善王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说不定哪天他会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可就要被豺狼吞吃了。大家说该怎么办?” 部下们都说:“在这危亡之地,生死都由司马您调遣!”于是,班超提议道: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眼下也只有趁夜火攻匈奴使臣大营,使他们不知我们究竟有多少人马,然后趁乱消灭他们。只有这样,鄯善王才会一心一意归顺汉朝。
就这样,班超率领36人,一举拿下匈奴军营,鄯善王举国震惊。果如班超所言,匈奴来使被杀后,鄯善王与汉朝正式建立了联盟。

【成长心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冒险,敢作敢为,是成功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不可预知的未来,你没有必要担心惧怕,你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去体验冒险给你带来的快乐。冒险精神的表现不仅是一种顽强的意志,更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能力。冒险精神不是赌徒的孤注一掷,不是意气用事的蛮干精神,只有深思熟虑才能有效决断。
【成语寓意】
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不能认识事物或取得重大的成就。只有勇敢地亲临危险的境地,经历与众不同艰苦的生活体验,才有机会得到别人所不能得到的东西,积累不同凡响的经验。有的人虽很想成功,但没有勇气和决心去经历艰苦的实践经验,去亲临危险境地,所以,他错过了很多可以帮助他成功地从危险境地里吸取的经验,他也只能停留在想要成功的渴望上。成功是留给有勇气有冒险精神的敢于付出行动的人,要想得“虎子”就得勇敢的“入虎穴”。
【人物简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班固是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以父所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继续撰述力求精善。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被人诬告私改作国史,下狱。其弟班超辩明其冤,出狱后被任为兰台令史,奉命撰述东汉开国以来史事,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明帝复命他完成前所著书。他认为《史记》以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决心撰写起自汉高祖、终于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迹的《汉书》。汉章帝时,以文才深得器重,迁官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命其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论》(一名《白虎通义》)。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次年,行中郎将事。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