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之一鼓作气

100次浏览  2025-02-06 06:51:58

一鼓作气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公与之(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释义】鼓:敲战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历史典故】

春秋时代,群雄争霸,战争不断。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曹刿主动请缨,迎战齐军,两军对阵于鲁的长勺。齐将鲍叔牙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军。庄公准备擂鼓迎战,曹刿说:“不可,时机未到。”齐国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进攻的时机到了,可以擂鼓了。”这时,鲁军战鼓擂响,同时下令冲杀,鲁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出来,杀得齐军全线崩溃、落荒而逃。庄公准备赶车追击齐国军队,曹说:“还不行。”下车看敌军的车印,登上车的高处观望敌军(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大获全胜。战胜敌军之后,庄公问曹原因,他回答说:“战斗,打的是勇气。擂第一次鼓时鼓舞起士气,等再次擂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耗尽了。敌方士气耗尽,我方士气充盈,所以能战胜他们。齐国国强兵厉,我怕他们故意逃走,有埋伏,直到我看他们的车印杂乱,战旗倒拖,才下令追击他们。庄公听完后,对曹刿更是信服有加。从此,对曹刿更加倚重。

【成长心语】

曹刿准确地利用了人们作战的心理,把自己军队的士气提高到最强,把敌军的士气消磨到最弱,这样,利用自己的强势,打击对方的弱势,从而一举战胜了对手。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趁一开始情绪高涨时全力以赴,这样就能把事情高质量地完成。如果拖拖拉拉,事情反而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也会逐渐衰退,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这个成语的寓意主要有二。首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人物简介】

曹刿(guì),刿一作翙。春秋时鲁国人。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攻鲁,他随庄公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建议庄公待齐军三鼓气竭,即击鼓反攻。庄公依计,遂获大胜。又传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今山东东阿)相会,他持剑相从,胁迫桓公订立盟约,收回鲁之失地。

【延伸阅读】

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之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将士的勇力,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之中积聚了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汇成冲决一切障碍的潮流。难怪孔子要说:“智者乐水。”它们在外表和特征上十分相似:以无形克服有形,以流转变化回避强敌,以柔弱战胜阳刚。

中国传统中对水的偏爱,铸成了传统智慧在阴、阳的抗衡中注重以柔克刚的阴性特征。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传统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帷幄,在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指点沙场,调兵遣将。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谋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传统的军事谋略家不是凭借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经验来指挥作战,而是靠读书识理来完成自己使命的。看上去他们似乎因为没有亲身打过仗而缺乏实战经验,然而他们从读书识理中积累起来的智慧,足以使他们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心理状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来把握、预测、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这一点在崇尚实战经验的西方军事家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

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都在证明着,成功的战例是文人们智慧的杰作。他们精心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戏,然后让担当剧中角色的将士去演出。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