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易错成语:空谷足音

    同学们,我们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今天这个日子——国家公祭日,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今天我们来学易错成语“空谷足音”。成语释义【释义】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和事物。【出处】《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光亮皎洁的小白马,空旷山谷留下身影。)《庄子·

    2024-12-31 16:00:01

  • 历史上的一些酒文化典故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末期,刘邦(汉高祖)做泗水亭长时,往郦山押送劳工。但在一路饥饿辛劳,很多劳工在途中死亡。到了丰西泽中,他决定将劳工释放、起兵造反,结果只有10 来个壮士愿意跟随刘邦。夜中,刘邦喝醉了酒,令一人前行探路。前行者回报道:前面有一条白色的大蛇阻挡在道上,我们不敢过去。刘邦正在

    2024-12-31 08:09:21

  • 成语故事之旅 | 朝三暮四

    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前方到站:朝三暮四。 典故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宋国老人很喜欢猴子,于是就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子。老人和猴子朝夕相处,能通过叫声、动作等明白猴子们的意图,而猴子们也逐渐熟

    2024-12-30 10:39:16

  • 方寸中的成语典故

    【集邮撷趣】 成语故事情节生动,寓意深刻,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中国邮政于7月15日发行《成语典故(三)》特种邮票一套4枚(见图),这是成语典故系列的第三套邮票。邮票分别描述了“铁杵成针”“程门立雪”“韦编三绝”和“孺子可教”四则成语的典故。第一枚:铁杵成针。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半途而废

    2024-12-30 10:24:13

  •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破镜重圆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典源】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傥情缘未断,犹希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各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

    2024-12-30 10:09:57

  • 鬼谷子你不知道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智者名叫鬼谷子,他的智慧和谋略在历史上流传甚广。然而,关于他的故事,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今天,我要讲述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鬼谷子年轻时,曾在一座名为“鬼谷”的山中修行。传说这座山隐秘而神秘,常常笼罩在云雾之中,山中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潺潺,宛如人间仙境。鬼谷子在这里潜心研究道理,追

    2024-12-30 09:54:31

  • 这本《成语三百则》,小朋友读了一定受益匪浅,快来看呀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叫作《成语三百则》,车艳青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第一,书中有精美插图。每一个成语的左上角或右下角,左下角或右上角,都有漫画家手绘的与这个成语内容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人物情节。比如,小朋友们熟知的《守株待兔》,插图画在第8页的左上角。图中画了一个古代的农

    2024-12-30 09:39:54

  • 临池学书:成语故事.成语接龙Ⅰ看图猜成语

    每天五分钟,积累丰富知识,益智健脑练口才。【成语】临池学书 lín chí xué shū【释义】临池学书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原义是相传东汉张芝学习书法很勤,家中衣帛都被写上字,然后再煮白;他在池边学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形容一个人在练习书法,上非常用功,每日苦练,不知疲倦。【出处】南朝·宋

    2024-12-30 09:25:04

  • 小成语,大智慧,《论语·微子》里的成语

    《论语·微子》共计11章。主要阐述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等。以下是《论语·微子》里面的成语收整。1、直道事人 【解释】: 正直无私地对待人。【出处】:《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

    2024-12-30 09:10:01

  • 素书——孜孜淑淑

    原文:“孜孜淑淑,所以保终。”孜:勤勉。“孜孜”是勤勉不懈怠。例句有:“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魏徵《十渐不克终疏》)淑:好、善良。如“淑好之人”。(“淑好之人”是既善良又漂亮的人)(《盐铁论·非鞅》)好之人”。(“淑好之人”是既善良又漂亮的人)(《盐铁论·非鞅》)“终”与“始”相对,是结束。例

    2024-12-30 08:54:5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