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成语解释大全

    动辄得咎: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汗牛充栋: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又多又丰富治丝益棼: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头,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高屋建甄: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管窥蠡测: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片面夕惕若厉:朝夕戒惧,如临

    2024-12-20 10:41:23

  • 精选四字成语释义及造句,为孩子备用讲解学习。

    安然无恙:很平安,没有受到损失和伤害- 造句:那次智利大地震,许多城市都毁灭了,但我叔父全家安然无恙,非常幸运。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造句:“抢先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跋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艰辛劳苦-

    2024-12-20 10:28:17

  • 每天10个成语小故事|

    1. 亡羊补牢: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农民在放羊时,不小心将羊圈的门打开,导致一只羊逃走了。农民没有及时修补羊圈,结果其他的羊也逃走了。农民意识到错误后,赶紧修补羊圈,但已经晚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情出了问题后才去补救是不明智的。2. 画蛇添足: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国的画师被人雇来画一幅蛇

    2024-12-20 09:57:42

  • 不为人知的六大成语故事,每一个都蕴含着千古智慧

    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六大成语故事,每一个都蕴含着千古智慧!一、吴牛喘月西晋初年,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满奋。他身材高大魁梧,看上去体格似乎很健壮,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生来体弱,尤其怕冷,每当冬天来临,京城洛阳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时,他就整天待在家里。在这些寒冷的日子里,他住的房屋不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而且还要挂上

    2024-12-20 09:27:18

  • 古代成语故事

    引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很多人类的智慧。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古代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投鞭断流  东晋初年,前秦的势力日趋强盛,苻坚想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他就亲征问题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左仆射权翼说晋有长江天险,不能进攻。苻坚说我们百万雄师把马鞭投到长江里就可以让长江断流。【解释】把所有的马鞭投

    2024-12-20 09:13:31

  • 成语故事之旅 | 亡羊补牢

    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前方到站: 亡羊补牢。 典故 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战国时,楚顷襄王沉迷享乐,大臣庄辛因此十分忧虑,便前去劝谏说

    2024-12-20 08:42:39

  • 中国史枯燥?127个成语故事,串联起5000年风云

    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悠悠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文豪巨匠、举世瞩目的名人圣贤,他们名垂青史,是历史大潮中的风云人物。如果读懂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读透上下5000年中的故事,可以

    2024-12-20 08:28:35

  • 成语故事之旅 | 自相矛盾

    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前方到站:自相矛盾。 典故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春秋时,

    2024-12-20 08:11:49

  • 成语故事之旅 | 掩耳盗铃

    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前方到站:掩耳盗铃。 典故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吕氏春秋·不苟论》春秋时,晋国内乱,范氏家族被灭。有个人听说此事,急忙赶到范氏的大宅去,想趁乱浑水摸鱼。不

    2024-12-19 12:45:18

  • 成语典故 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鹤立鸡群"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众人中显得非常突出。其典故和由来如下:晋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嵇绍的人,嵇绍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嵇绍在当时的朝廷中担任官职,他气质出众,身材高大挺拔,风度翩翩。有一次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作战,在混乱的战场上其他人都显得惊慌失措,而嵇绍

    2024-12-19 12:32:4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