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举两得”是哪“两得”?

    在追求效率和最大化利益的今天,我们常常用“一举两得”来形容那些能够同时带来双重好处的聪明做法。但你是否好奇过,这个成语背后的“两得”究竟指的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一举两得”背后的故事。最有可能的误解说到“两得”,很多人或许会想到《孟子·告子上》的《鱼我所欲也》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2024-12-06 09:57:42

  • 成语故事 一台二妙(第836集)

    一台二妙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晋书·卫瓘传》:“瓘学问渊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一台二妙,表示同一官署中有才气的两个人。台:古代官署名。卫瓘,字伯玉。是现在山西省夏县人。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重臣、书法家。索靖,字幼安。是腺癌甘肃省敦煌市人。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

    2024-12-06 09:28:02

  • 成语数字篇之:二卵弃干城

    汉语成语,形式短小,但言约旨远,因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得它一直被人们视为民族语言中的瑰宝,我试着重读一些成语来探寻它背后的深远的历史故事。“二卵弃干城”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比喻因小失大,为了微不足道的利益而放弃更重要的东西。这个成语出自于《孔丛子》的居卫第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

    2024-12-06 09:12:03

  • 成语积累——一字篇 每日积累

    【成语故事】:  战国时,商秧在秦国变法革新。当新法令制定好后,商鞅为了树立新法的威信,就在国都咸阳的南门立了根木头,公布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他十两金子。大家都感到奇怪,没人敢动。商秧又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有个人将信将疑地去搬了,果然得到了赏金。人们这才相信商秧说话是算数的。商鞅随后就

    2024-12-06 08:57:03

  • 1个成语,1个历史名人,你能知道多少

    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经常会使用到这些四字成语,它们文字简练,又能清楚传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经久不衰,流传千秋。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成语,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历史名人!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

    2024-12-06 08:27:20

  • 成语Ⅰ一坐皆惊:解析.典故.成语接龙Ⅰ看图猜成语

    成语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每个成语故事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中国几千年来人民的智慧结晶。每天五分钟,积累丰富知识,益智健脑练口才。一坐皆惊 yī zuò jiē jīng【释义】指满座皆惊服。同“一坐尽惊”。【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顷之,长史诸贤来清

    2024-12-06 08:12:40

  • 【成语故事】一字千金 奇货可居

    由来:故事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一字千金”“子楚,秦诸庶孼孙,质于诸侯,车乘进

    2024-12-05 12:30:02

  • 成语Ⅰ一傅众咻:成语故事.成语接龙Ⅰ看图猜成语

    每天五分钟,积累丰富知识,益智健脑练口才。【成语】一傅众咻 yī fù zhòng xiū【释义】傅:教导;咻:喧闹。一个人教导,众人吵闹干扰。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2024-12-05 11:45:02

  • 说说含“一”字的成语大世界

    导语。“一”字在成语大世界里,举足轻重!举足轻重在哪里?在于揭晓人和事物由量变至质变的奥秘!小小四个字,方寸天地,容纳着万千人和事的奇异变化,令人注目,令人由之而解!㈠“一”为首字的成语,按成语第二字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如下:一□□□YA→一暗锤人→一爱永驻YB→一表人才→一表人物→一败涂地→一败而论→

    2024-12-05 10:37:48

  • 常见易错成语25:粗茶淡饭

    同学们,晚上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应当珍惜资源,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今天我们来学成语“粗茶淡饭”。成语释义“粗茶淡饭”出自宋·黄庭坚《四休导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意思是说:饮食上,有粗茶淡饭能吃饱就足够了,衣服上,破被子补一补能御寒保暖就

    2024-12-05 10:22:45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