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故事:176.不知所以#历史故事

    成语故事一百七十六:不知所以。《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当时项羽听说刘邦已经攻下了咸阳,心生疑虑,不知道刘邦为何能够如此轻易的攻下咸阳。于是他派人去打听情况,但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最后项羽对刘邦说:"吾之所以能至此也",意思是他不知道为什么刘邦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购兰亭序

    2024-12-19 12:17:54

  • 藏于《周易》的50个成语,道破为人处世的50种大智慧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是古人的智慧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正如孔子所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它内藏天道玄机,受到了历代文人的推崇。数千年过去了,其中的精华早已凝结成了许多成语。今天,@泽光书院整理了50个出自《周易》的成语,一起学习古人的智慧。1. 群龙无

    2024-12-19 11:47:54

  •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孔圉的卫国大夫,他聪明好学,为人正直。孔圉死后,卫国国君赐予他“文公”的称号。但对于这个称号,很多人都感到疑惑,不明白孔圉凭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有一天,子贡便忍不住去问孔子:“老师,孔圉凭什么被赐予‘文公’的称号呢?”孔子微笑着回答道:“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

    2024-12-19 11:33:27

  • 否极泰来成语典故的由来

    "否极泰来"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否极泰来"原意是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春秋时期的吴越战争,当时越国遭受了败绩,屈辱地求和。越王勾践按照协议前往吴国作为奴仆,在困境中大臣们安慰勾践,告诉他虽然现在

    2024-12-19 11:18:13

  • 成语故事:不自量力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匙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释义:“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故事: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

    2024-12-19 11:04:19

  • 7个关于春天的唯美成语故事,妙极了

    01人面桃花《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朝时,博陵人崔护清明节至城郊踏青,口渴欲讨杯水喝,走到一户庄院,花木簇然,大门紧闭。崔护敲门,一个女子给他倒了一碗水,自己则倚着院子里的桃花树,含笑地看着他。第二年,崔护重访旧地,欲寻这个女子,却见

    2024-12-19 10:50:58

  • 九个名人的成语故事,提前让孩子学习

    在语文课上,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学习成语。每次老师讲解成语的来历时,总能讲述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学习成语的同时,我们也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和知识。许多成语都源于历史,背后蕴藏着动人心魄的故事。下面介绍9个成语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名人,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富有教育意义,不妨让孩子们也来一起学习。01卿卿

    2024-12-19 10:43:33

  • 成语故事之旅 | 忠言逆耳

    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前方到站:忠言逆耳。 典故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史记·留侯世家》秦末,刘邦率先攻入咸阳,接受秦子婴投降

    2024-12-19 10:12:59

  • 原来成语“七上八下”的来历是这样的

    说起“七上八下”成语的来历,大致有这样几种:一是宋代宗杲说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21卷中说:“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是说内心(方寸)已经乱了,向佛之心自然便丧失了。这应该是较早见于书籍有关七上八下的记载。二是明代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十六回说:“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

    2024-12-19 09:55:22

  • 学成语“眉飞色舞”

    128、眉飞色舞【名称】眉飞色舞[méi fēi sè wǔ]【释义】色:脸色。“眉飞色舞”: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出处】清 梁章钜《浪跡丛谈·少穆尚书赠联》:“甫逾月, 少穆果手制二十八字长联见寄,并缀以长跋,词翰双美,感愧交并。时方辑録《楹联余话》,得又增一美谈,不禁眉飞色舞也。”【示例】“王

    2024-12-07 09:44:5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