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一成语:打草惊蛇

    【成语名字】打草惊蛇【成语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成语释义】打在草上,却惊动了藏在草丛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以警告乙。后常常用来比喻做事不密而惊动对方,使对方有了警觉,预为防范。惊,惊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成语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

    2024-11-27 09:09:11

  • 「成语乐园」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我有话说画龙当然要画上眼睛呀,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那证明你还不了解我。大画家张僧(sēng)繇(yóu)画的龙太过逼真,一点上眼睛就飞走啦!所以,如果别人说话或写文章,在关键地方用一两句话点名要旨,让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你就可以用我来夸赞他哦!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一位

    2024-11-27 08:39:49

  • 一天一成语: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成语名字】:为虺弗摧,为蛇若何【成语拼音】:wéi huǐ fú cuī, wéi shé ruò hé【成语释义】:虺:小蛇;弗:不;摧:消灭。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成语出处】:《国语·吴语》:“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

    2024-11-27 08:25:13

  • 土龙刍狗:成语故事.成语接龙Ⅰ看图猜成语

    每天五分钟,寓教于乐,积累丰富知识,益智健脑练口才。【成语】土龙刍狗【拼音】tǔ lóng chú gǒu【释义】刍:喂牲口的草。土制的龙,草扎的狗,是古代祭奠的用品,用以乞雨。比喻尊贵于一时,却只是徒有其名,并无其实,名不副实。【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杜微传》:“微自乞老病求归,亮(诸葛亮

    2024-11-26 11:01:33

  • 成语“虚与委蛇”我们都听过,“蛇”为啥读“姨”,未必人人清楚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屈原中国的文字十分奇妙,多音字、多义字,早已让那些外国人崩溃,更不要说一些字在特定的词组中还有特别的发音,比如在成语“心宽体胖”中,里面的“胖”很容易被错读为“pàng”,其实正确的读法应为“pán”。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虚与委蛇”上,这里面的“蛇”字平时读作“sh

    2024-11-26 10:39:41

  • 成语故事:打草惊蛇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释读】惊:惊动。打在草上却惊动了蛇。原比喻惩治甲,以警告乙。比喻做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

    2024-11-26 10:25:08

  • 成语小故事——杯弓蛇影

    心理作用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看完这则小故事你就知道了。 “ 杯弓蛇影”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后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自己吓自己。 这则成语出自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 东汉应劭的祖父应郴,在担任县令的时候,爱护百姓,体贴下属,受到人们的爱戴。他与主簿杜宣不但是上下级的关

    2024-11-26 10:10:02

  • 成语中的小故事:乌飞兔走

    传说上古尧帝的时代,天空中出现了十个太阳,草木被晒死了,庄稼被烤焦了,还造成了可怕的大旱灾,人民没有可吃的粮食,生活苦不堪言。于是尧帝就向天帝祷告,请求援救,他又向天下告示,征请贤能以解除人民的痛苦。这时出现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后羿是个神箭手,天帝特意赏赐给他一张红色的弓和一个装满了箭的白色箭袋,叫

    2024-11-26 09:54:35

  • 辞虎迎兔,看看那些和兔有关成语

    新春到,迎兔年!在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和“兔”有关的成语用英文该怎么表达吧!说到和“兔”有关的成语,很多读者可能会第一个想到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五蠹》。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亦用以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在句子中一般用作宾语、定

    2024-11-26 09:40:37

  • 成语故事 兔丝燕麦(第1255集)

    兔丝燕麦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魏书·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兔丝燕麦,比喻一个人或者某事有名无实。兔丝:菟丝子。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魏书》李崇,字继长,小字继伯,是今河南省浚县人。北魏外戚,大臣。邢邵,字子才,是今河北省任丘市人,北魏至北齐时无神

    2024-11-26 09:25:2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QQ: 8786 8862 Copyright ©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30